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8·15日本投降前夜的兵变,叛军一度攻入皇宫!

日本投降内幕揭秘:8·15日本投降前夜的兵变,叛军一度攻入皇宫!

发布日期:2025-07-21 10:03    点击次数:166

1967年,日本拍摄了一部经典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

电影以2小时38分钟的篇幅,全面描绘了日本二战投降前本土发生的情景,是一部格局宏大的史诗巨片。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无一不被日本盲目而疯狂的军国主义而深深震撼。

该片讲述了1945年8月14日深夜,日本投降前一天,一群狂热的青年军官意图发动兵变,阻止日本投降的故事。

而它的蓝本,正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宫城事件”。

01 分歧

二战后期,日本的资源已面临枯竭,美国铺天盖地的大轰炸令各大城市满目疮痍。

日本国内,经济已面临崩溃,百姓民不聊生,根本无法负担庞大的战争开销。再打下去,也不过是拉上全体国民为狂热的军国主义者殉葬而已。

1945年4月,海军退役大将的铃木贯太郎代替东条英机,被天皇任命为新的内阁总理大臣。

同时进入新内阁的,还有担任陆军大臣的阿南惟几大将。

这两个人物的被启用,让深陷泥潭的日本看到了走向和平的一丝希望。

然而被赶下台的东条英机并不甘心就此隐退。

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鼓动一大批少壮派军官血战到底、阻止议和,逼迫天皇改变心意。

被盟军炸成废墟的东京暗流涌动,“主战派”和“议和派”针锋相对,一场动乱随时都会爆发。

7月,盟军发布《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年轻“主战派”军官被“无条件投降”这几个字刺激到了,不断逼迫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同内阁决裂,号召全体国民舍身保卫本土。

他们喊出了口号,誓要通过“一亿玉碎”,和盟军死战到底。

时间来到8月。

美军两颗原子弹和苏联正式宣战成为了压倒骆驼最后的稻草。

各种各样的人纷纷来到首相官邸,有要求立即停战的,有扬言要战斗到底的,两派之间的博弈到了白热化阶段。

内阁开会大吵大闹,最后不得打破常规,请出天皇本尊出来“圣断”。

关键时刻,天皇一锤定音,决定发声宣告“终战”。

日本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消息传开后,陆军如同五雷轰顶。

陆军首脑、高级军官、宪兵中大多数人纷纷要求继续作战。

这些人不是不知道日本必败无疑,他们之所以拼命要求继续战争,不过是因为惧怕战败后难以逃脱战胜国的惩罚。

为了多使自己活几天,这些军国分子不惜让国家化为焦土,赌上无数底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性命。

02 兵变

8月14日上午,日本召开了战时最后一次御前会议,讨论日本的前途。

军令部部长丰田副武、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都声泪俱下地表示,除非有条件投降,否则就要“继续作战,以死求活”!

裕仁天皇不时用白手套擦拭着脸颊上的泪水。

大家都心领神会,摊牌的时候已经近了。

在最后的时刻,首相铃木贯太郎站起来,直接走到天皇面前请求“圣断”。

裕仁最终在正午时分作出了决定。

他一边用白手绢擦脸,一边艰难地说道:“我充分研究了世界现状和国内情况后,认为战争再继续下去已经不可能……最后将使我国完全变成一片焦土,使全民遭受更大的苦难……与日本完全亡国的结果相比较,只要留下一些种子,今后就会有复兴的希望……”

看到天皇悲恸的模样,屋子里的大臣开始嚎啕大哭。

有的人从椅子上滑了下来,跪在地毯上,有的人直接瘫倒在地上放声痛哭。

原本严肃安静的御文库中鬼哭狼嚎,乱成一片。

当天晚上晚间,天皇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录制了“终战诏书”的“玉音盘”,打算在第二天正午面向全世界广播。

到了深夜,各种流言已经在东京传得满天飞。

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盟军舰队第二天就要进入东京湾,然后登陆东京,并将毫不留情地立即解除军队的武装。

绝望的少壮派军官眼看无法挽回局面,只能选择孤注一掷,发动兵变。

其实这场兵变来得并不意外,该发生的早晚会发生。

因为无条件投降太可怕了,它意味着盟军将随意进驻日本,而后可以随意抓捕战犯,然后送上法庭。

至于哪些人会被抓,被抓后面临什么样的命运,那些罪行累累的军官心中比谁都清楚。

以陆军省军务课的畑中健二、陆军省官员椎崎二郎、皇宫近卫师团参谋石原贞吉等人为首的“少壮”派不甘心就这样收场,只能放手一搏。

他们准备发动政变,剪除“主和派”,让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交出兵权,由军部成立新政府,然后实施“本土决战”,顽抗到底。

03 混乱

政变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先搞定承担保卫皇宫责任的近卫师团。

椎崎二郎带人闯进了师团长森赳中将的办公室,要求他参加政变。

这帮人甚至很不要脸地拿中国做例子,慷慨激昂地鼓励森赳:“南美的小国巴拉圭,在五年的战争中一直打到人口失去八成……我们的敌人中国也如此。阁下,我什么也不说了。我们要奋起,要夺回美丽的日本精神。近卫师团在这种时候正应当起中心作用,请阁下作出决断。”

森赳不想掺和到这种事情来。

他表示天皇已经做出了“圣断”,自己“承诏必谨”。

在遭到拒绝后,疯狂的畑中健二掏出手枪,直接击毙了森赳!

而随行军官则拔出军刀,乱刀砍死了在场的森赳的小舅子、第二总军参谋白石中佐。

接下来,他们假冒师长的名义,起草了一份作战命令,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打算封锁皇宫内外,并占领东京广播局。

被蒙在鼓里的近卫步兵第二联队长芳贺平次郎接到“命令”后,马上调集军队出动了。

他包围了皇宫,解除了宫内警卫的武装,封锁各个出口,切断了宫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同时,近卫步兵还占领了广播协会大楼,控制了媒体。

畑中健二知道天皇已经完成了投降诏书的录制,所以下令展开搜查,准备找到并且销毁录音胶盘。

与此同时,政变人员试图说服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加入行动。

但阿南此时已经万念俱灰。

在得知近卫师团长森赳已经一命呜呼后以后,他选择了切腹自杀,留下的遗书写道:“一死以谢大罪。”

政变部队失去了可能的高层支持,在皇宫里一通乱搜也没搜到天皇的录音带,事态开始逐渐失控。

另一方面,东部军司令官田中静壹提前收到了风声,因此当晚一直保持着高度警觉。

当他得知兵变的消息之后,立即向各近卫联队下达命令,宣布近卫师团长森赳已被杀害,目前的命令都是伪命。

原本在皇宫里认真执行“命令”的芳贺联队长也感觉有点儿蹊跷,因为这么重要的场合,他的上级森赳居然迟迟没露面,芳贺平次郎去找畑中打听,可是什么答复都没有。

直到此时,这个稀里糊涂的队长才意识到不对劲。

不久之后,东部军参谋长高岛辰彦打来电话,要求畑中立刻停止叛乱,服从天皇大命。

芳贺平次郎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他对着畑中大喊:“原来你们一直在利用我,这是造反,我决不加入!”

他要求畑中等人赶紧滚蛋。

04 平息

政变此时已经接近失败,“造反派”占领广播局的举动也成闹剧。

穷途末路之下,畑中和椎崎还不死心。

他们一人骑着马,一人骑着摩托车沿皇宫四周散发传单,号召军队和平民继续抵抗。

结果两人被宪兵逮捕,在皇宫前开枪自杀。

8月15日凌晨,政变总算平息了。

呆在皇宫里的裕仁天皇本来都把大元帅服穿好了,正准备出去和叛军对话。

听说政变已平,他就又折了回来,一个人自言自语道:“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他们一点儿也不理解我的处境吗?”

之后的一切都朝着预定的安排发展。

1945年8月15日的正午,日本列岛天气炎热,夏日的骄阳高高挂在空中。

11时59分,收音机里传来首席播音员和田紧张的声音:“从现在开始,进行重要广播。请全国的听众起立。”

天皇那用特有的腔调录制的《终战诏书》随之响彻全国。

在皇宫防空洞中,裕仁天皇坐在休息室的椅子上,听着收音机里自己的声音,低垂着脑袋,身体僵硬。

对于很多日本国民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来自“高居天上的神”的“旨意”。

这份《终战诏书》可谓人类语言文学中的“精品”。

天皇既表达了日本政府终止战争的意志,又掩盖了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既指出了国家命运的凄惨下场,对普通百姓的痛苦充满同情,同时又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保住了皇室的权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诏书运用了太多复杂的古汉语,大多数日本民众都听不太懂在说什么。

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日本投降了,他们输了。

其实在二战后期,随着本土城市一座接一座地被夷为平地,日本国民早已不堪重负。

但他们仍然在忍耐,幻想着靠浴血奋战闯过这关,甚至不惜赌上整个国家的命运。

毕竟,前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他们都赌赢了。

即使是在美国的疯狂轰炸后,日本人仍然凭借着“为了天皇玉碎”这最后一丝精神苦苦支撑着。

而当他们最敬爱的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那一刻,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很多日本人像垮了一般瞬间瘫倒在地,精神崩溃,久久回不过神来。

当时收听广播的人群中,有一个名叫大江健三郎的小孩子,长大以后成了著名作家。

在大江健三郎的回忆里,《终战诏书》播放当天,他们全村的人都聚集在村长家收听广播。

最先听懂的是村长,他走出屋门,流着眼泪跟村民说:“日本完了。”

年幼的大江健三郎听不懂诏书,他只是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完了。

但就在此时,母亲用极低的声音在耳边说道:“你将可以迎来新的人生。”

和普通民众不一样,军人们的反应犹为激烈,日本军人信奉“生不受俘虏之耻”。

一些年轻军官坚持认为“投降诏书是天皇身边的坏人炮制的,不是天皇的本意。天皇绝不会投降,如果投降,肯定会恪守武士道而自尽”、“我们将伴随陛下去死”。

15号后的几天,不断有小股日本军人展开叛乱,甚至妄图想绑架麦克阿瑟,结果都很快被本国宪兵镇压。

几所高中的学生,遵从军事教官的命令,跑入山中,准备顽抗;还有一些最为狂热的皇室崇拜者和右翼分子,纷纷在皇宫附近自杀。

这些人死到临头还不明白,军队也已崩溃,他们最热爱的天皇已经投降,而少数人的短暂抵抗是无济于事的。

这是军国主义的教育之树结出的恶果,日本人最终不得不吞下这有毒的果实。

其实发生在8月14日这一天的政变,无论成功与否,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二战的走向。

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日本大势已去。

即使全体国民“一亿玉碎”,无非也就是将日本投降的时间往后再拖一点而已。

当然,在这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人死于不必要的抗争。

历史上的军事政变层出不穷。

但是二战中,日本投降前夕的“宫城事件“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为人们透过这场政变,亲眼目睹了什么叫做困兽殴斗、负隅顽抗,军国主义这股邪恶之火,在吞噬其他国家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根基燃烧干净。

它像一头停不下来的失控列车,在错误的轨道上疯狂向前奔驰,最终拖着全体国民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