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隐身新机惊艳亮相,打破传统界限!中国歼-36强势试飞后,五角大楼关注其战略潜力

隐身新机惊艳亮相,打破传统界限!中国歼-36强势试飞后,五角大楼关注其战略潜力

发布日期:2025-10-10 08:45    点击次数:91

几个月前,军迷圈里一个看似技术性的讨论忽然热闹起来:要不要急着把隐身大轰炸机推上舞台?话题的火星来自一次“不经意”的曝光——去年12月底,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一型新机在网上被拍到低空掠过,机身上涂层清晰,轮廓抓人眼球。这不是传统的战斗机样子:无尾三角翼,三台发动机,双座,机身比歼-20还宽大,长度大约在23米,翼展约18米。保守估计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单机作战半径约3000公里,若携带类似“鹰击-21”的大型空射导弹,综合打击距离可推到5000公里。正是这串参数,让它在“战斗机”和“轰炸机”的身份之间,模糊而又雄心勃勃地站到了中间地带。

远与近的取舍

从战略打击的角度,谁来承担“最远的一步”,原本并不复杂。冷战后的实践告诉人们,洲际核打击由导弹更为可靠,高速、突防、无需中途加油和海外基地支撑——东风-26、东风-41这样的远程与洲际弹道导弹,覆盖范围和反应速度都让轰炸机的洲际奔袭显得笨重,也更暴露。常规打击另当别论。俄乌战场上,俄军仍使用图-95、图-160实施远程巡航导弹打击;更早的海湾战争,B-2的深度突防也被反复提及。但那背后是美国的全球基地网络与空中加油体系支撑,其他国家难以复制。于是问题回到现实:对中国而言,主要任务区在西太平洋,最吃紧的是5000公里以内的常规空中打击与制空压制。而这一段距离,原来由轰-6K与各型战斗/攻击机补齐,如今出现了一个更隐身、更快、更能装、又敢冲的“重量级战术平台”。

界限被打破的“大机”

正因如此,那架被外界称作“歼-36”的新机一出现,就把分类表搞乱了。有美媒援引五角大楼的评估,把它直接归入“隐身轰炸机”的范畴,说它突破了传统边界,既可远程打击,也能担负空中优势任务。它的三发动机布局为高空高速与高原起降提供了冗余,双座则有利于分担复杂任务——有人揣测一位负责传感融合与电子战,一位专注飞行与武器投放。更关键的是,尺寸与重量意味着它有容纳大弹舱的空间,既可内挂多枚空空导弹构筑“穿透型制空”,也能放下超大型对陆或反舰导弹;与鹰击-21这类高超音速或超远程弹的组合,让4000公里外的航母编队,感到陌生的压力。

同一舞台上的“搭档分工”

与之并行推进的,还有沈飞的另一型新机。和体量可观的歼-36不同,这架被称为“歼-50”的机型据称为单座,更偏向机动性与空优,显然是另一条技术路线上对高机动、高过载、高敏捷的大力探索。今年以来,两型机试飞频密,被外部视为设计进入成熟段位,距离定型量产并不遥远。一个重穿透与多用途,一个重机动与空优,组合起来,像是把传统“重型制空”和“战术打击”按新的隐身标准重塑了一遍。

“轰”与“歼”之间的空白带

有人于是提出:既然歼-36可以扛起5000公里内的常规空中打击,隐身轰炸机是不是就没那么急?这话有现实依据。轰-20作为中国首款自主隐身战略轰炸机,采用飞翼布局,预期航程上万公里、载弹在20吨以上,用语义严谨地说是“战略威慑器”的位置。可它的研发难度极高,进度比六代机更慢。去年夏天,外界有地面测试报道;9月,央视用“即将亮相”的语气吊足胃口,但至今尚未公开首飞。这边厢,依托歼-20的气动、隐身与航电积累,歼-36和歼-50推进更快,先把“可打”的战术与战役距离填满,便顺理成章。再看美国,B-21相比B-2明显收缩尺寸,强调中程灵活与低成本出动频率。中国空军若按类似逻辑,完全可以让歼-36出任“B-21式”的角色,以十吨级起步的载弹,将数据上压住轰-6K的常规任务,同时把隐身性与突防能力提上去。

从链条看任务分派

如果把战略打击分层,思路就清爽了:跨洲际核打击仍由东风-41等承担;远程常规压制与战区重点威慑,弹道导弹与空射导弹共同构成“第一波”;5000公里内空中常规打击交给歼-36与现役轰-6K,二者分工:前者顶穿透、后者顶出动效率。更远的海外利益保护,由海军航母群提供机动的“浮动基地”。中国已在吉布提有保障点,并与柬方共建联合中心;福建舰测试电磁弹射后,J-35、J-15T、KJ-600等逐步上舰,蓝水行动半径可显著延伸。多层协同之下,隐身大轰炸机的必要性并未消失,但优先级被“可快速形成战力”的平台稍稍压了一头。

六代范式的关键词

美方有分析直言,歼-36代表了全球六代机的一个方向:全向与宽频段隐身,不仅要对雷达“隐”,还要管住红外信号;同时在电磁频谱上争夺主导权,形之“制电磁权”。这与网络、卫通、传感器的弹性组网融合在一起,形成比传统“飞机性能表”更关键的作战能力。配合鹰击-21级别的武器后,外部评估甚至用了“可将美航母拒止在4000公里外”的表述。在速度侧,有“超音速巡航可至2.5马赫以上”的说法流传,爱用形象比喻的人喜欢称它为“像隼一样俯掠”的捕猎者。这些描述的真实性,需要时间与更多公开信息来验证,但它反映出各方对“高机动+深穿透+重载”的同频想象。

尺寸与定位的争辩

英国媒体的测算给出了另一组尺度:J-36约75英尺长,重量在99,200至119,000磅之间,比F-22更大更重,座舱与起落架布局带着“轰炸机味儿”。三发的选择以及双座布局,也从侧面印证了任务复杂度与续航冗余的考虑。正因如此,外界有分歧:它究竟是“真六代”,还是一型“第五代的歼击轰炸机”?怀疑者看的是“代差指标”的严格定义,支持者看的是实战角色的延展边界。比起概念之争,更确定的是,它近来高频率的试飞,说明工程系统与产业链配套进入了可复用、可迭代的阶段。

“无人”可能先至

隐身轰炸需求是否只能靠有人机补齐?网上传出的另一条线索给出不同答案:有消息说,中国在测试大型无人隐身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约100吨,采用翘曲风筝式布局,尺寸比B-21和轰-6都大。无人化的逻辑朴素——不冒飞行员与政治风险,成本相对低,适配危险任务。如果轰-20在进行针对新战法的再设计(redesign),那么这类无人平台或许会率先“顶班”,先把危险地带捅开口子,再由有人平台跟进扩大战果。近年出现的GJ-X、WZ-X等飞翼无人机,某种程度上提示了这种“部分职能向无人转移”的路径。

产业调度与资源天平

军工是现实的艺术。工厂生产线不能两头同时发力到极致,资源往往向“更快形成边际战力”的方向倾斜。因此可以理解,为何外界推测当前更多资源会投向六代机优化,生产线忙着为歼-36体系配套。作战构想也在随之调整——从“制空/对地”的传统模块化分工,转向“穿透型制空”,即用隐身与高能传感器拆掉对手防空体系的关键节点,再以电子战与信息压制扩大“电磁净区”,最后由各类平台共享态势,迅速完成多目标打击。单平台多角色成为显学,歼-36被寄望在同一架机体内兼顾战斗机的机动、轰炸机的载荷,甚至在任务包裹下承担部分预警和电子战分工。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隐身轰炸机”,而是意味着“先把能快速形成战力的部分做大”。等到轰-20现身,它将以更强的载弹与持续滞空能力,承担更具战略意味的巡航与威慑,甚至可能采纳“有限列装”的方式,突出“核常兼备”的战略符号价值。

战区现实如何塑形

把地图摊开,西太平洋是高强度对抗的首要舞台。过去常规战斗机航程与载弹不足,只能靠轰-6K托底,如今歼-36把航程与载荷这两块短板一起拉长。它既能在第一岛链外进行远距压制,也能在岛链内灵活机动,强隐身在“第一波开路”中意义突出。有人在网络上抛出极端说法,称“轰-20会不会过时,像B-2那样亚音速慢悠悠”,并与歼-36“可2.5马赫以上超巡”的传闻并置比较。对速度的迷恋可以理解,但装备决策更看整体链路:制空权、制信息权与制海拒止的耦合,往往比单一指标更关键。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技术路线之争背后,是国防资源的配置,是未来十年行动样式的设计。

美方视角与“标准之争”

美国方面的评估语言一向务实又锋利。一些报告将歼-36视作“隐身轰炸机维度上的突破”,又不忘强调它在“六代机”范式上的引领意义:全向宽频隐身、红外抑制与电磁主导。这些关键词,把它与B-21时代的美国设想放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此消彼长,外界更关注它与鹰击-21组合形成的海上拒止能力,特别是对航母的远距压制。

当技术拓宽边界

技术演进的速度,往往先模糊边界,再重塑分类。歼-36的出现,让“战斗机/轰炸机”的概念在实战中发生重叠。装备部门越来越强调任务包与体系协同,而不是单一平台的“称王”。在这种逻辑下,隐身轰炸机依然有地位,但它不再是“唯一路径”。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转折期,需要的是可推广、可持续、可组网的解决方案。资源向六代机偏移,生产线优先歼-36,不是否定轰-20,而是为了先把“可用的战力蛋糕”做大,再留出余地去打磨那块更重、更远、更稳的基石。

时势与人谋

古人言“形势比人强”,放在今日的装备抉择上并不违和。外部压力锁定西太方向,内部技术窗口期已经打开。歼-36以一种打破类型边界的方式,切入了最紧迫的一环;而轰-20作为战略牌,或许会以更沉着的节奏出现。两者并行不悖:前者负责把手可及的战场拉近,后者负责把看不见的威慑放大。至于大型无人隐身机的试探,则可能成为未来“高危任务无人化”的重要注脚。

如果要给这段路程找一个注脚,大概是“先把能打的打起来,再把能吓住人的树起来”。十年之后回望,人们或许会更清楚地看到:歼-36在节点上的出现,让力量结构有了一个更灵活的支点;而当轰-20走上跑道,另一个层级的门,也会被稳稳地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