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将领发出严厉警告:中国军舰若再危险接近,美方将果断采取行动
近期,美国军方高层持续对外释放强硬信号。一面是美军上将弗朗切蒂公开透露,美军正为2027年可能爆发的中美海上冲突做准备;另一面,现任印太司令部司令的帕帕罗,甚至发出了“必要时开火”的最后通牒。这种以战争威胁寻求和平的策略,正在西太平洋制造一种极度不稳定的平衡。
这种矛盾的言辞,究竟是有效的威慑,还是将双方推向冲突边缘的危险赌博?所有目光都聚焦到2023年6月台湾海峡那次危险的舰艇拦截事件,它似乎成了引爆后续连锁反应的起点。当时,中国“苏州号”驱逐舰两次横切美国“钟云号”驱逐舰航线,最近距离约150码,迫使美舰减速避让。
从口头到实践
那次事件后不久,2023年8月29日,时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帕帕罗便公开声明,若再发生类似拦截,美军将以军事力量回应,必要时开火。这番表态,直接将潜在的擦枪走火推到了台前,使得口头警告有了实战化意味。
帕帕罗在去年5月晋升为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后,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更是直言不讳。他评价中国在台湾周边的军演如同“登陆作战的排练”,言语中充满警示。这种定性,无疑给美方采取更强硬姿态提供了依据。
去年10月,中国举行了一场大规模模拟封锁演习,动用152艘舰艇。帕帕罗对此印象深刻,称之为他职业生涯中所见过规模最大的演习。这不仅展示了解放军的实力,也加剧了美方对其意图的判断。
中方则强调,其行动是对自身主权的坚定维护。早在2016年,解放军上将吴胜利与美方会谈时,就围绕南海问题划定中方主权底线,明确警告任何挑战行为都将面临武力反击。这种强硬,被中方视为必要的反制。
近年,美军持续频繁穿越台湾海峡,中国海军进行着紧密监视。虽然此后再未发生危险拦截,但双方通过军事渠道管控分歧,只是区域紧张局势并未缓解。中方认为,美方在敏感海域的军事活动,制造了不必要的紧张。
言行背离的深层逻辑
中美双方看似都希望避免冲突,却又都不得不表现强硬,这背后是各自深层的战略逻辑在驱动。对美国而言,其核心是坚持“航行自由”原则,维护其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并遏制中国海军的迅速壮大。
美军在台湾海峡和南海的军事存在,被视为维护地区秩序的关键,旨在向盟友和中国展示决心与实力。帕帕罗今年4月还曾发表演讲,警告台海冲突将重创全球经济,可能导致美国GDP缩水10%至12%,亚洲经济体GDP收缩25%。
这些经济数据的预估,是美方威慑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试图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中国若采取军事行动,代价将是全球性的,以此来劝退中国可能采取的“冒险行为”。美国也通过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的盟友合作来应对,例如对菲律宾开放了4个新的军事基地使用权限,并且美军在韩国维持着28000人的驻军。
而中方,其核心立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视美国在敏感海域的军事活动为对其主权的挑衅和对地区稳定的破坏。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相关的军事演习旨在宣示主权,是内部事务。
美方的行为,在中方看来,被解读为遏制中国海上力量崛起的图谋。因此,中方强调必须做好武力反击的准备,坚定捍卫其核心利益。这种“反遏制”的姿态,使得双方的战略互动陷入了一个循环。
实力天平与未来博弈
在未来的海上博弈中,硬实力的对比和未来战争形态的构想,将成为决定性因素。目前,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超过370艘,而美国为295艘,中方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美国海军虽然数量少,但在关键技术上仍保持领先,比如其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计划用7艘新一代“福特”级逐步替代现有“尼米兹”级,未来仍将维持约10艘的规模。这些航母的核动力和先进技术,是其重要的非对称优势。
美军高级将领,包括弗朗切蒂和帕帕罗,都公开提及了“地狱景观”无人机群战术。这意味着美军正高度关注无人系统的应用,并借鉴乌克兰战争经验,试图通过非对称技术优势,抵消中国在传统舰艇数量上的优势,尤其是在应对大规模登陆作战时。
然而,双方也各有各的挑战。美国海军面临着造船厂延误、劳动力短缺等内部问题,这影响了其战备状态和舰艇交付速度,也使其达到2045年约373艘舰艇的造舰目标面临压力。弗朗切蒂承认装备升级时间紧迫,需依赖现有舰艇。
中国海军虽然舰艇数量和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比如055型驱逐舰的服役,但在全球联合作战体系的成熟度和实战经验方面,与美军仍有差距。目前,中国正通过大规模实战化演练,努力弥补这一差距。
笔者的忧思
归根结底,当前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平静”,是建立在双方不断加码的军事对峙之上的,这种平静显得异常脆弱。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某一方蓄意发动战争,而是源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方的防御性动作,都可能被对方误读为攻击信号。当帕帕罗的“开火”警告成为常态,当解放军的“锁台”军演日益逼真,留给决策者反应和判断的时间窗口,正在变得越来越窄。
中美海上博弈的终局,考验的不仅是双方的军事硬件。更关键的是,如何在这种危急关头,展现出管控危机、避免误判的战略智慧。虽然军事对话渠道仍在运作,但要打破“威慑螺旋”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最基本的战略互信。而这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困难。
热点资讯
- 2025-07-06韩娱圈“被遗忘女团”含泪逆袭夺冠,成员激动“跪地”感谢支持
- 2025-08-04乾隆求诊,黄元御把脉后痛哭称没救了,乾隆却大笑道:重重有赏
- 2025-08-05吴谨言产后复出为何成娱乐圈最大悬念
- 2025-08-06水瓶座桃花爆发期攻略来袭事业爱情双赢秘籍快收好
- 2025-07-09亳州市足球小将将代表安徽出征国赛总决赛
- 2025-07-18中国双航母刚返航,俄罗斯海军出兵四大洋,中俄接力突破西方封锁
推荐资讯
- 头皮屑多要什么洗发水好?净屑无残留
- DR.G防晒霜口碑怎么样?选购建议与用户反馈解析
- 称避雷BW的网易乙女手游《世界之外》发文:做不了玩家的后台
- 超57%医务人员收入缩水,多家医院紧急降薪,背后原因是什么?
- 经济普查“动真格”:京沪金融规模缩水,城市金融发展迎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