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为何常州苏超首胜点燃希望?草根教练破解12岁退役困局

为何常州苏超首胜点燃希望?草根教练破解12岁退役困局

发布日期:2025-08-19 00:26    点击次数:183

2025年8月16日晚,常州奥体中心涌入超过4.2万名球迷,他们见证的不仅是常州队在“苏超”联赛中打破八轮不胜、一球未进僵局的首场胜利,更是中国足球深层变革的希望之光。这场1:0战胜镇江队的比赛,因第86分钟绝杀者赵连平的特殊身份——一名深耕基层的足球青训教练——而意义非凡:它尖锐地指出,中国足球的真正出路,在于激活广袤的“草根力量”,并以“体教结合”模式重塑人才培养根基。

这场胜利为何如此重要?它不仅让常州队在积分榜上实现突破,更直观地展现了基层足球教育和业余球员的巨大价值。长期以来,中国足球青训面临一道“12岁退役”的无形之坎。无数有足球天赋的少年,在小学升初中之际,因学业压力、升学通道狭窄和职业前景不明而被迫放弃,导致人才断层。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2组别曾有城市缺席,正是这一痛点的缩影。传统职业化路径的单一性,让足球成为“高风险”选择,阻碍了足球人口基数的扩大。

赵连平的绝杀,为破解“12岁退役”困境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本。作为常州本土青训教练,他不仅在业余赛事中屡获殊荣,更在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培养出包揽市中小学锦标赛双冠的足球队。这证明,将足球训练融入学校教育,能有效化解学训矛盾,为青少年球员提供“既踢好球又上好学”的双重保障。这正是“体教结合”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山东省率先以政府文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贯通培养和人才升学通道的打通,正是对此模式的积极探索。成都通过构建“631”贯通培养体系,解决了小球员的后顾之忧,其职业队中高达40%的本土青训球员比例,是体教融合成功输送人才的有力证明。梅州则以地方性法规《梅州市青少年足球发展促进条例》为保障,推行“青苗青训双青工程”,让足球启蒙与人才培养向下扎根,向基层延伸。

“苏超”联赛的火爆,场均2.3万名球迷的上座率甚至超越部分中超赛事,这并非偶然,而是“体教结合”模式与“草根力量”蓬勃发展的直接体现。它为校园足球培养出的基层球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竞技舞台,让赵连平这样的“草根英雄”得以闪耀。上海的网格化青训体系,将精英培训基地与覆盖全市的青训中心相结合,通过一体化竞赛平台,打破了传统体校、学校、俱乐部的壁垒,让不同背景的小球员公平竞技,有效弥补了“校园足球”与“专业梯队”间的鸿沟,注册青少年足球人口十年间翻了一倍,有力支撑了足球人才的纵向生长和横向流动。这些实践共同揭示了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必须扎根基层,激活广泛的社会参与,让足球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常州队首胜的号角,正吹响中国足球激活“草根力量”的新篇章。未来,各地应借鉴江苏、山东、成都、梅州、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将区域性、群众性足球联赛与地方体教结合政策深度融合,形成从校园到社区、从青训到业余联赛的完整生态链。只有让更多“赵连平”们在绿茵场上闪光,让足球少年们拥有学业与梦想并行的坦途,中国足球才能真正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托起民族体育的宏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