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白崇禧眼中的隐患:蒋军黄埔首位上将早于胡宗南五载

白崇禧眼中的隐患:蒋军黄埔首位上将早于胡宗南五载

发布日期:2025-07-10 15:20    点击次数:82

#文章首发挑战赛#

蒋军当中那些黄埔毕业的将领,国民党还没撤退到台湾时,这帮人里头一个都没拿到上将军衔。说到胡宗南,这可是在黄埔生里头名声响当当的“天子第一门生”。他是黄埔生里头最早当上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长官、绥靖公署主任的,可就是在狼狈撤去台湾前,他的军衔依旧挂的是“中将加上将衔”,档案上还是记的中将这一级。

国民党退到台湾后,非黄埔那一挂的军界头面人物一个接一个退居二线,空下来的上将军衔多数给了黄埔系的将领。说到黄埔一期的,拿到这上将军衔的有八个人,可第一个拿到这份荣誉的倒不是胡宗南。

1950年3月,袁守谦获颁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成了蒋军当中第一个正式被授予上将职衔的黄埔将领。当初胡宗南可谓风头一时无两,可实际上,等他拿到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已经是1955年的事,这事儿老蒋还不是很乐意,硬是比袁守谦慢了五年。

袁守谦老家在湖南长沙,他生于1903年,说实话,这位名气一直不算响亮,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一直在干政工这一摊子活,基本碰不到前线的军事主官岗位。早年在黄埔军校里,袁守谦和邓文仪、贺衷寒、曾扩情算是一挂,算是被蒋介石点名重用的政工人才,等毕业以后,这几个人走的路子也都差不了多少。

1932年3月,“复兴社”诞生,袁守谦算是核心人物之一。尽管他没有被列进“复兴社十三太保”那拨(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不过到后面,他受到的信任,超过了这十三位里的大多数。

跟邓文仪、贺衷寒这几位处事冷冰冰的风格比起来,袁守谦在蒋系管政工的那帮人里面,算是难得带点情面的人。他尤其讲究乡里人的情分,碰上湖南老乡、黄埔出来的同学,总是格外照应几分。

黄杰,家在湖南长沙,进了黄埔一期,没多久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父亲病得挺重,可家里已经凑不出药钱来。这事把黄杰愁坏了,他一度都想放弃学业赶紧回家照应家人。这下袁守谦听说了,跟同队的老乡李树森(湖南湘阴人)一合计,两人把身上的钱凑到一块儿,递给了黄杰。黄杰把钱寄回去,家里终于有了买药的钱,父亲的身体也慢慢恢复了。

这桩事后,黄杰和袁守谦、李树森的情谊一下就拉近了,三个人往后一直处得挺铁的。

李树森算是陈诚“土木系”的中坚力量,早在1936年就做到了十八军67师师长的位置。淞沪会战打响后,李树森带着部队在罗店跟日军鏖战。有一回,他带着四个营,马不停蹄去支援友军,结果半路遇上大批日军,打得相当激烈。战斗中,李树森的右臂被弹片击伤,硬生生断了一条手臂,指挥权也就被迫交出去。后来,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黄维接过67师师长这杆大旗。

李树森伤好以后,短暂地当过二十七军、九十军的副军长,这之后也没再回到前线当指挥官,随后就去了陈诚兼书记长的三青团,和袁守谦一样成了搞政工的干部。

李树森自打断臂重伤后,仕途算不上突出,不过一直有袁守谦和黄杰照拂。1949年8月,陈明仁在长沙起义以后,老蒋安排黄杰当上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黄杰看老朋友李树森闲着没事,就把他叫来当秘书长。

李树森跑到台湾之后,仗着袁守谦和黄杰给他搭线,挂了几份虚头虚脑的职务,照样拿着工资,平平淡淡过完了后半辈子。

蒋军黄埔一期毕业生里头,黄杰的指挥本事也就那样,没啥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战成绩,最让人有印象的事迹得数1944年远征军在滇西发起的反攻。当时一线上的主力,主要靠宋希濂带的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

黄杰那会儿担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说起来宋希濂本该是台前的主人物。打龙陵那阵,宋希濂听信了底下师长给的假报,没仔细琢磨,就越过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把好消息直接往重庆老蒋那边捅了。

龙陵那边的日军主力差不多都被打趴下了,剩下的也就几百号人,宋希濂其实觉得战报就算灌点水,大不了也就是提前报着点时间,眼看这城马上就要拿下。哪晓得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压下来,打仗进度一下子就卡住了。紧接着,五千多名日军援军杀到,兄弟们好不容易冲进龙陵,结果又被打了出来。

这档子“乌龙”搞得老蒋火冒三丈,直接撤了宋希濂的总司令职位,让他回重庆陆大班上课,黄杰顶上去当了总司令。宋希濂好多年后心里还是膈应,觉得龙陵那边的鬼子其实扛不住了,就算多来几千人也撑不了多久,苦战那么久,眼看大功劳到手,结果让黄杰捡了个现成的。

滇西反攻打完收工,黄杰揽下了“自由勋章”、“云麾勋章”这两项荣誉,这段时间算是他当兵这些年的巅峰。从做人上说,黄杰还是挺大度的,不爱跟人抢功劳。原先宋希濂在位时,71军副军长陈明仁总觉得用不上劲,宋希濂调走后,黄杰就把71军军长钟彬调开,让陈明仁顶上去当了一把军长。后来几次作战,陈明仁帮着出主意,给黄杰解决了不少难题。黄杰写滇西反攻回忆那会儿,对陈明仁也是一通夸,评价相当高。

在蒋军那帮黄埔出身的将领里,黄杰的人脉算是一等一的好。关麟征那性格火爆,脾气上来连陈诚都敢和他拍桌子,可碰到黄杰,俩人倒反而关系一直很铁。

袁守谦跟黄杰挺像,都是出了名的和气,待人宽厚。虽然袁守谦常年干政工,平时可没那心思去打什么小报告。日常为人处事,他也不会像邓文仪、贺衷寒那些人似的,动不动就拿鼻孔看人,把别人不放在眼里。

蒋经国对邓文仪、贺衷寒这些搞政工的干部不怎么感冒,可他跟袁守谦倒是挺合得来,平时两人啥都能聊,算得上是特别铁的朋友。要说黄杰那更不用提,在台湾那段日子,他俩的关系近得,简直就是“死党”那种。

黄杰和袁守谦原本就关系特别铁,加上两个人都跟蒋经国私下一直处得不错,老蒋对这俩弟子自然比对别人要踏实多了。说到底,除了本事,碰上好机会也真是要命重要啊。

袁守谦跟黄埔一期的李默庵(湖南长沙出身)关系也特别不错。李默庵年轻时就混得风生水起,脾气还挺拽。三十年代初那会儿,胡宗南、贺衷寒正当红,外头夸他们“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李默庵听了也不服气,直接写了句“又文又武李默庵”,这话一传开,成了蒋系将领间的乐子。

陈明仁准备在湖南搞起义前,李默庵跟他闹了点不愉快,赌气跑去了香港。陈明仁、程潜等人起义的消息一公布,台湾那边的蒋介石看见起义名单里有李默庵的名字,但发现人其实并没到现场,于是给李默庵发了电报,让他赶紧去台湾。

眼看李默庵接到电报后一声不吭,老蒋只好让袁守谦亲自跑趟香港,用私下情分劝李默庵去台湾。

袁守谦跟李默庵碰头时,先是一本正经地转达了老蒋的意思,把去台湾的利好分析得明明白白。等落下这些“官方话”,他瞅见李默庵脸上有点拿不准,立马换了语气,说:“该说的都带到了,不过要是真把你当兄弟劝,真心不建议你跑去台湾。”

李默庵心里清楚,这会儿的袁守谦特别得蒋家父子器重,肯定门清。他就顺势问了下缘由。袁守谦只是重重叹了口气,说:“咱们那位校长,到台湾以后,疑心重得不行。虽说你没插手陈明仁那档子事儿,可电报上终归挂着你的名字。真去了台湾,想离开根本就别想,到时候真要对你动手,谁都救不了你。”

从劝李默庵这点来看,袁守谦虽是政工出身,又深得蒋家父子信赖,做事上多少还懂得留条后路。

你要说袁守谦就是个一味圆滑的老好人,那还真不全是,看碰上谁了。面对像白崇禧这样的军阀,他办起事来那可真是不含糊,干脆利落,手腕儿硬得很。

1948年6月,老蒋为了泄愤李宗仁当上副总统这档子事,把白崇禧“国防部长”的帽子给摘了,顺手把他安排去新成立的华中“剿总”当总司令。

白崇禧刚一走马上任,老蒋心里又犯嘀咕,怕放白崇禧这么一位“老狐狸”去华中,万一不好收场可咋办。于是他让袁守谦来当华中“剿总”的秘书长,说是给白崇禧帮把手,其实主要还是盯着他点,省得出点啥乱子。

袁守谦上任秘书长后,当着大家的面都是毕恭毕敬地喊白崇禧“健公”,表面功夫做得滴水不漏。可等转过身去,他私底下可没闲着,频频联系华中“剿总”里头那些黄埔出身的将官,还经常把人招呼到一块儿,轮番听大家说情况。有意思的是,袁守谦差不多隔一天就把华中的风吹草动给老蒋递个信,弄得有些事白崇禧还没来得及反应,老蒋那边早就门儿清了。

白崇禧心里一直对袁守谦挺有戒心,偏偏又不好撕破脸,俩人隔三岔五就要斗一斗。等到渡江战役一打响,袁守谦被调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当秘书长,白崇禧一下轻松不少,还背地里跟人感慨:“这根毒刺可算拔掉咧。”

蒋氏父子刚溜到台湾没多久,袁守谦竟然被提拔成陆军二级上将,这消息在国民党军里像炸锅一样。要说战功,袁守谦基本就没啥可讲的;要说职位,纯军事上的头衔他压根没混过,连军长、师长都擦不上边,最多就是东南行政长官公署的秘书长还能歪着算个和军事沾边的;副长官胡宗南,不管咋说,人家起码还干着参谋长,实打实起着“一把手”的作用。按过去规矩,这二级上将通常也轮不到他,咋都得先给胡宗南、汤恩伯这些原本该加上将衔的老大哥。

这回破格给了这么高的军衔,其实等于蒋介石打算在国民党军里来个大动作,换血不搁浅;看样子袁守谦已经是蒋家父子眼里的心腹了。

后来袁守谦一直都挺得信赖,还临时当过“国防部长”。1962年,蒋介石写下了遗嘱,把身后这些事安排得明明白白。文件里,老蒋提到自己百年以后,国民党军政由四个人来管理,这四位分别是陈诚、蒋经国、周至柔和袁守谦。虽说这份遗嘱摆明了是为了扶蒋经国上位,不过也能看出袁守谦在蒋家确实说得上话。

袁守谦后来一直扎根政界,官职虽高,军衔就停在陆军二级上将。这老先生晚年日子过得挺悠闲,好喜欢写诗填词,练书法,还会拍拍照,忙得挺开心。对那些政治上的事儿嘛,没之前那么上心,也很少掺和。1992年,袁守谦在台北走了,活到89岁。

#高考人生始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