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B-29遇上米格-15:抗美援朝空战与电子战全景
前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掌握着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空中力量,主要由第五航空队与远东轰炸机指挥部组成,拥有大约一千五百架飞机,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余架B-29型战略轰炸机。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装备了三百余架各类作战飞机。除了每天提供对地支援之外,其他大部分飞机几乎都被投入到轰炸志愿军后方的行动中。
一
朝鲜战争一旦爆发,仅仅几个小时后,美国驻日本横田基地的第31战略侦察中队便紧急派出一架RB-29侦察机执行首次电子侦察任务。尽管这次任务并没有发现任何朝鲜雷达信号,但这架飞机成为第一架闯入朝鲜领空的美军机,标志着美国正式介入战争。在仁川登陆之前,由于朝鲜军队的防空力量极其薄弱,美军几乎肆无忌惮地掌控制空权。轰炸机群就像走在自家院子里一样随意,对目标想轰炸就轰炸,在短短几周内就摧毁了北朝鲜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设施和交通枢纽。与此同时,电子侦察机也频繁伴随轰炸机群行动,寻找雷达信号,却始终一无所获,因此美军甚至不需要动用专门的电子防御措施。
1950年7月27日,美军飞机在辑安临江和安东一带扫射车站与机场,造成平民二十四人伤亡。华东军区立即派出三个高炮团和南京雷达营北上支援。为了更好地统一指挥,东北防空司令部在沈阳成立,并于8月中旬将雷达营部署在沈阳、安东、清源、连山关、石柱子和通化,初步形成了一个雷达预警体系。同时,在沈阳、鞍山、本溪、小丰满、拉古哨、安东、辑安等地布置了五个高炮团。然而,由于需要保护的工厂、电厂、铁路、桥梁数量众多,这些力量依然不足,于是又扩编了五个新高炮团,每个团配备三十六门苏制高射炮,还新组建了探照灯部队。但因为技术不够熟练,缺乏战场经验,从7月28日至10月31日期间,美军共出动七十九架次飞机侵入,虽然高炮部队进行了七次作战,却始终没有击落任何敌机。
直到11月1日,高炮第17团才首次成功击落4架F-84战斗轰炸机。整个11月,美军出动了两千五百多架次飞机,而高炮部队则进行了168次作战,共击落敌机11架,击伤69架。随着志愿军参战,中国利用解放战争缴获的日、美制雷达,再加上苏联援助的雷达设备,在中朝边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空预警网络。此时,共有6个独立高炮营和2个高炮团进入朝鲜,负责守卫大同江、沸流江、清川江和大宁江的桥梁,并在江界、载宁和新溪设立了3个雷达站。到1951年8月,志愿军已经发展到4个野战高炮师、3个高炮团以及50个独立营,配备72门中口径高炮和733门小口径高炮。每个高炮师都包括一个中口径团和两个小口径团,编制逐渐完善。
志愿军雷达兵在朝鲜北部结合雷达站与对空观察哨,形成了一张严密的侦测网络。美军在金浦与水源机场起飞的飞机几乎立刻就会被发现。起初,美军轻视志愿军手中的“二手雷达”,可很快就因这种错误判断而付出代价。1950年11月,一架执行任务的RB-29在鸭绿江附近被志愿军雷达捕捉,并由米格-15战斗机拦截击伤,迫降时坠毁,5名机组成员丧生。从此,美军在朝鲜空域自由出入的时代宣告结束。随着战局进入相持,美军加强轰炸力度,但志愿军的预警体系和防空经验不断成熟。美军损失日益增大,迫使远东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1951年4月批准使用电子干扰手段。
二
其实,美国空军最初并不愿在电子战中暴露真正实力。他们刻意限制了相关手段,例如对箔条干扰的使用和保持无线电静默。美军高层担心如果在朝鲜战场全面动用先进设备,苏联必然会迅速掌握情报,从而破解美国在未来大战中战略轰炸机突防时的电子战战术。因此,命令仅允许有限度的“频率瞄准式干扰”,禁止全面的“阻塞式干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对平壤一带的雷达进行65至85兆赫频段的阻塞干扰。同时,为了继续窃取志愿军空地通信情报,还明确规定不得干扰志愿军地面塔台与战斗机之间的无线电联络。
然而,即便有了命令,美军在执行上依然困难重重。首先,他们掌握的设备大多仍停留在二战水平,操作极其繁琐,调谐复杂。设备数量也不足,远不能装备所有轰炸机,更缺乏专业的电子战军官,只能由无线电员兼任操作员。多数B-29仅配备了二战时期的A-1型箔条投放器,而很多电子干扰装置早已老化、生锈。
箔条干扰的方式主要是由3至5架轰炸机在目标区外盘旋,以每秒投下一包的速度不断释放。箔条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卷式金属带,长达百米,可对抗25至350兆赫;另一种是包含四种长度共24000条的箔片,主要干扰850至3000兆赫雷达。投放后迅速散成“箔条云”,在空中形成走廊,有效迷惑雷达,使屏幕上雪花一片。高炮火力变得分散无序,探照灯锁定的往往只是飘散的箔片,而战斗机飞行员也失去了地面雷达的引导。不过,箔条投放器经常卡住,即便后续改进为A-6与A-7型号,也常出现故障,差不多有一半的箔条未能成功释放。即便如此,电子干扰还是让B-29的损失率减少了50%至90%。
三
1951年,志愿军得到了更多苏制防空火炮和少量雷达指挥系统,并装备了400余架米格-15。鸭绿江沿岸的早期预警雷达大幅提升了反应速度,使美军轰炸行动危险性大增。轰炸机一旦进入鸭绿江空域,便面临激烈的防空火力与米格战机的猛烈拦截。美军电子战的许多缺陷早在二战末期就已暴露,但在朝鲜战场仍未得到解决。例如,无线电员临时充当干扰设备操作员,缺乏专业训练,电子战部门未能有效整合情报。随着美军转为夜间轰炸,志愿军布设了大规模探照灯群,配合雷达指挥,照亮夜空,使得轰炸机飞行员恐惧万分。
志愿军空军当时编有12个航空兵团,其中仅有第3、第4师的4个团较为熟练,其余部队训练不足,需要苏联飞行员带队作战。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勇敢投入战斗。每个歼击机师约有50余架米格-15,另有苏联空军出动3个师、210架战机掩护清川江以北交通线。米格-15性能全面压制美军的F-80、F-84,与F-86相比也不落下风。装备的37毫米航炮和23毫米航炮威力巨大,远胜于F-86机枪。美机一旦中弹,生存率极低。
1951年10月23日,美军8架B-29轰炸南市机场时被雷达发现,引来大批米格拦截,结果3架被击落,2架报废,3架受伤。从此,美军只能改为夜间轰炸。然而夜间作战必须依赖无线电导航,航线固定,机动性差,很容易被防空火力拦截。志愿军的探照灯持续追踪目标,给飞行员带来极大心理压力。美军只得使用“点干扰”方式,在进入目标前短时间开启干扰机压制高炮雷达,但由于导航与干扰设备相互干扰,必须轮流启用,操作极为繁琐。
与此同时,小规模出动的轰炸机群无法形成有效的干扰覆盖,反而暴露了行踪。志愿军雷达兵则通过改频战术有效削弱了干扰效果。他们在老旧雷达上辛苦调谐,拓展到正负5至7兆赫的范围,并逐渐发展出机械化、电气化改频方式,速度从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钟。志愿军还主动尝试干扰美军的甚高频通信,以更强的噪声覆盖,使飞行员耳机中充斥刺耳声响,极大削弱了美军的协同能力。
1951年9月起,志愿军空军开始大规模编队作战,只要发现敌机便积极攻击。全月出动26491架次,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美军不得不下令战斗轰炸机不得再进入“米格走廊”,只能转而打击清川江与平壤之间的铁路。与此同时,地面防空力量快速壮大,到1951年春,志愿军已拥有4个高炮师、1个独立高炮团,每个军和炮兵师也编有高炮营。到1952年,高炮部队平均每月击落60架美机,大多数敌机都是被高射炮击落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朝鲜战争中美军与志愿军在电子战领域的手段与战术,与二战时期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跃,但电磁空间的较量已引起美国的极大重视。正如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将军所担忧的,即便美军在整体上拥有优势,其轰炸机依然难以抵御敌方的防空火力和拦截机群。如果在未来对苏联发动核打击行动,那些携带原子弹的战略轰炸机又如何能够突破更加密集和强大的苏联防空体系?这种现实危机,强烈刺激了美国在电子对抗领域的研究,也直接推动了其在越南战争中进一步应用和发展电子战手段。
热点资讯
- 2025-07-06韩娱圈“被遗忘女团”含泪逆袭夺冠,成员激动“跪地”感谢支持
- 2025-08-04乾隆求诊,黄元御把脉后痛哭称没救了,乾隆却大笑道:重重有赏
- 2025-08-05吴谨言产后复出为何成娱乐圈最大悬念
- 2025-08-06水瓶座桃花爆发期攻略来袭事业爱情双赢秘籍快收好
- 2025-07-09亳州市足球小将将代表安徽出征国赛总决赛
- 2025-07-18中国双航母刚返航,俄罗斯海军出兵四大洋,中俄接力突破西方封锁
推荐资讯
- 30天三伏天热得邪门:夜温28℃+菜价暴涨,秋老虎还在后头?
- 简伊万卡正式介绍一下🤝
- 金秋惠购正当时 5000万补贴激活沈阳车市
- 嫡女祁欢穿书逆袭,智斗妖艳庶妹,遛弯间竟遛没男女主
- 深度解构光大银行中报:营收增速承压,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利润总额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