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张继科明确表明:归属山东队培养,鲁能仅花钱请我打乒超

张继科明确表明:归属山东队培养,鲁能仅花钱请我打乒超

发布日期:2025-08-06 10:50    点击次数:120

2025年7月,张继科在直播中面对网友提问,语气斩钉截铁:

“我的关系在山东省体工队,跟鲁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反复强调鲁能只是“花钱雇我打比赛”的商业俱乐部,而培养他的是山东队。这段对话迅速引爆热搜,将职业运动员与商业俱乐部的微妙关系推向风口浪尖。

这场公开切割并非突然。早在2025年乒超联赛期间,张继科因合同纠纷连续四轮拒绝出场。鲁能俱乐部要求他“表现好才签合同”,而张继科坚持无合同不上场:“不签合同,我在场代表谁打? ”

矛盾焦点直指奖金条款

他的基本工资57万元、单场1万元出场费及3.5万元胜场奖早已敲定,但赛季奖金协议始终未签。

乒羽中心的罚单各打五十大板:

因张继科未到赛场、鲁能未提交报告,双方各罚5万元。

而张继科请战被拒、枯坐冷板凳的画面,成了这场拉锯战最刺眼的注脚。

张继科的切割逻辑在直播中彻底摊开:

“鲁能是商业俱乐部,买人替他们打球;山东队才是培养我的地方”。

网友精准比喻:

“国家队是大学,省队是高中,俱乐部是打工的公司,谁会感谢公司‘培养’了自己?”

这种认知冲突源于中国乒乓体系的特殊结构。

张继科7岁进入青岛业余体校,9岁夺山东少年赛冠军,1998年入选青岛市专业队,2000年随青岛队被鲁能收购。

省队奠定技术根基,俱乐部提供职业赛场,但人事关系始终归属山东体育局。

鲁能更像“雇主”而非“母校”。

张继科与鲁能的矛盾,暴露了乒超联赛的规则漏洞。

2012年乒超改革要求俱乐部与球员签四年长约,但赛季奖金仍依赖临时协商。

这种“半职业化”模式让核心条款悬而未决。

俱乐部对明星运动员的信任危机。

2025年世乒赛后,张继科被诊断为双侧腰骶骨裂,乒超前五轮5胜3负的战绩引发鲁能对其状态的质疑。

领队孙奎明直言:“只要继科表现好,我们肯定签合同”,却被张继科视为“按质定价”的羞辱。

回溯张继科的成长轨迹,山东体制的力量清晰可见。父亲张传铭(原济南军区运动员)在家中腾出房间摆球台,逼他每日训练,甚至迷信“多吃虾能拉好弧圈球”。7岁入选青岛二体业余体校,9岁夺山东少年冠军,2002年进入国家二队,这段上升期全在山东体系内完成。鲁能的作用始于2000年收购青岛队后,提供的是职业联赛平台。

即便在坠入低谷的2004年(因博彩问题被退回省队),也是山东教练尹霄助他重返国家队。省队承载了他的根基与救赎,俱乐部只是生涯的过客。

第十轮乒超联赛,张继科随鲁能赴客场却整场坐冷板凳。

赛后他难掩失落:“既然请战了,当然想上场…但这要看俱乐部安排”。

此刻的鲁能,已视他为待评估的“资产”而非功勋球员。

网友的犀利评论点破本质:

“去年带队夺冠的功臣,今年因伤状态下滑,俱乐部就落井下石? ”

当商业价值与竞技状态绑定,温情让位于绩效

张继科的愤怒,正是对“工具化”的反抗。

张继科杯全民乒乓球赛的舞台上,蔡振华盛赞他“445天大满贯纪录无人能破”。

但光环之下,他与鲁能的切割宣言撕开了一道裂缝:

体制培养的运动员,如何在商业联赛中保有话语权?

当省队教练打磨他的技术,俱乐部却用合同衡量他的当下价值

这场争论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职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诘问。

张继科那句“我不好意思上场,因为不知道代表谁打”,或许是中国体育转型期最苍白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