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中方调查高通后,荷兰冻结中企半导体资产,强行把CEO换成外国人

中方调查高通后,荷兰冻结中企半导体资产,强行把CEO换成外国人

发布日期:2025-10-25 19:18    点击次数:149

10月初的科技圈,两件事几乎同时引爆了舆论。这边,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刚宣布对高通收购以色列公司Autotalks发起反垄断调查。

没过两天,那边,闻泰科技就发布公告,披露其在荷兰的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被当地政府和法院联手管制了。

一时间,“中方出手,荷方报复”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但仔细一看,事情远比“以牙还牙”的剧本要复杂得多。

荷兰人这次玩的不是简单的查封,而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精准手术,他们动用了一部很少有人听过的《物资供应法》,直接把企业的“治理权”给悬空了。这标志着大国博弈已经深入到了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里。

这次荷兰政府的行动,堪称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外科手术”。他们并没有粗暴地关停安世半导体的工厂,也没有没收闻泰科技的股权。

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切照旧,毕竟安世可是欧洲汽车半导体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谁也不想把饭碗砸了。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剥离中方的直接控制。法院的一纸“临时救济”裁定,直接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与CEO职务。

紧接着,一位独立董事空降而来,手里还握着关键决策的决定性投票权。说白了,公司还是你的,但怎么开、听谁的,暂时得由我们说了算。

这种手法,比英国在2022年强制安世卖掉纽波特晶圆厂要精细得多。它更像是在企业的核心系统里装上了一个“紧急停止按钮”。

荷兰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和安世内部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担心在紧急情况下,关键技术和产能会被切断。

这套组合拳,既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又确保了决策的“可逆转性”,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控范式。

为什么偏偏是安世半导体?又为什么是汽车芯片这个领域?这背后是全球产业链价值的悄然变迁。

过去,大家争的都是最尖端的先进制程,但随着汽车全面转向电动化和智能化,那些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功率器件、分立器件,突然成了卡脖子的战略物资。

安世半导体恰好就是这个领域的欧洲巨头,它的稳定供给直接关系到欧洲核心产业的命脉。这正是西方供应链安全战略转向的缩影:监管的视野已经从“卡控尖端”下沉到了“守护基础”。

他们不再只盯着几纳米的芯片,而是开始确保那些成熟但不可或缺的产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荷兰的行动和中国对高通收购案的调查放在一起看,就更有意思了。中国审查高通,是想阻止一个未来可能在V2X车联网通信技术上形成垄断的巨头诞生,着眼于“增量”。

而荷兰控制安世,则是要确保一个已经存在于本土的关键资产的“存量”安全。两者都瞄准了智能汽车的赛道,但出招的逻辑,恰好反映了各自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和焦虑。

荷兰对安世的这波操作,对所有正在全球化布局的中国企业来说,不亚于一头冲过来的“灰犀牛”,一个巨大、明显,却总被忽视的风险。

过去,我们担心的风险大多来自外部,比如市场准入壁垒,或是像美国在2024年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那样的直接制裁。

但现在,风险开始“内化”了。一句“治理缺陷”,就能让东道国政府名正言顺地介入公司内部管理。

这等于是在警告所有中资海外企业:光有所有权不够,你必须建立一套能让当地监管机构信服的、透明且可问责的本地治理架构。那种依赖母公司垂直指令链的集权式管理,已经过时了。

事件发生后,市场上流传的“冻结147亿资产”其实是个大乌龙,这个数字是安世2024年的营业收入,并非被冻结的资产。

但资本市场真正的恐慌在于“控制权折价”。当一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变得如此脆弱,投资者必然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这将长期影响企业的全球估值和融资能力。

闻泰科技的回应,呼吁停止将企业当作地缘政治的棋子,并警告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会伤害所有人。

这话说得没错,但现实很骨感。从法律上诉到修复治理漏洞,再到安抚全球客户,闻泰接下来要走的路很长,也将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安世事件的本质,是地缘政治的角力场已经从争夺“所有权”,悄然深化到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层面。

荷兰开创的这个“治理权悬置”模式,很可能成为一个被效仿的样板。对于所有出海远航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名义上的所有权、实际的经营权和符合东道国安全利益的治理权之间,找到那个脆弱的平衡点,将是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