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湖南小县城实录:体制内为啥忙到脚不沾地?人少事多的困境该咋破

湖南小县城实录:体制内为啥忙到脚不沾地?人少事多的困境该咋破

发布日期:2025-11-20 07:13    点击次数:97

曾几何时,“小县城体制内”在很多人眼里是“铁饭碗”的代名词,意味着朝九晚五、清闲稳定。可如今,只要走进湖南任何一个县城的政府大院,看到的景象早已截然不同。

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有人对着屏幕熬夜写材料,有人拿着电话不停协调事务;走廊里,匆匆赶路的身影穿梭不息,不是去开会就是去迎检;周末的办公楼里,时常灯火通明,加班成了常态。

就连以前被认为“清闲”的工青妇等单位,现在也忙得像停不下来的陀螺。一位在湘中某县妇联工作的朋友说,现在想约她吃顿饭,得提前半个月预约,“不是在下乡调研,就是在准备迎检资料,要么就是在处理群众诉求,根本抽不出空”。

湖南小县城的体制内,为啥会从“一张报纸一杯茶”变成“忙到脚不沾地”?背后藏着的,是“事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的现实困境,更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逻辑。

一、职能转型:从“管方向”到“跑一线”,工作多了“最后一公里”

过去的政府职能以管理为主,定政策、把方向,层层下压执行即可。如今,随着治理理念转变,湖南小县城的体制内单位,更多承担起“服务者”的角色,工作从“办公室”延伸到“第一线”,内容也随之大幅增加。

在湘西某县住建局,以前工作人员只需审核项目图纸、下发建设通知。现在不一样了,除了日常审批,还要每天上街巡查,查看路面是否破损、井盖是否松动、工地是否规范施工。有干部调侃,“以前是坐在办公室等报告,现在是骑着电动车满城转,一天下来微信步数轻松破两万”。

矛盾调解工作更是如此。湘南某县司法局的调解员,不再是单纯的“坐堂办案”,而是要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纠纷情况,走访邻里取证,再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一次简单的邻里宅基地纠纷,往往要跑五六趟现场,协调多次才能达成和解,最后还要整理完善调解文书,形成完整档案。

项目建设领域的变化更明显。娄底某县发改局的干部,以前只负责项目立项审批。现在,从项目开工到竣工投产,全程都要跟踪。工地上有多少工人、建材是否合格、进度是否达标,甚至农民工工资是否足额发放,都要一一过问。“以前管到立项就结束,现在要盯着项目落地的每一个环节,确保群众能真正受益”,一位干部如是说。

职能的延伸,让工作覆盖到“最后一公里”,这本身是好事,但也让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呈几何级增长,忙成了必然。

二、规范升级:精细化管理之下,“软件资料”成了重头戏

规范化、精细化是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这在湖南小县城的体制内得到了充分体现。但规范带来的,是繁琐的程序和海量的“软件资料”,让不少干部陷入“纸上忙碌”。

在长沙县某乡镇政府,一份简单的惠民政策文件,要经过多轮审核。办公室起草后,分管领导审核修改,主要领导把关定稿,还要送到县督查室复核,确认是否存在加重基层负担、违反相关政策等问题。“一份文件改三四遍是常态,有时候为了一个表述准确,要查好几个政策依据”,负责文书工作的年轻干部说。

档案资料的要求更是严苛。以前几张报表就能说明问题,现在要形成“全链条”印证材料。湘中某县教育局推进“双减”工作,除了日常监管校外培训机构,还要整理全套档案:工作方案、会议记录、检查照片、整改通知书、家长反馈意见等,足足装了十几个档案盒。有干部吐槽,“有时候觉得自己不是教育管理者,而是档案管理员,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资料、装订档案”。

这种精细化甚至延伸到了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衡阳某县卫健委的防疫工作,除了落实防控措施,还要每天填写近20张报表,记录重点人群排查情况、疫苗接种数据、物资储备数量等。“一个数据都不能错,错了就要重新核对,有时候为了一个数字,要翻遍一整天的台账”,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规范本身没有问题,但过度追求“材料完美”,让不少干部把大量精力耗在了“纸上功夫”,真正用于实际工作的时间反而被挤压。

三、督查扎堆:应付检查成常态,“补资料”比“干实事”还忙

督查考核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但在湖南的小县城,督查考核过多过频,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甚至陷入“为了迎检而忙”的怪圈。

湘北某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算了一笔账,去年一年,他们迎接的各类督查、考核、调研就有30多次,平均每个月两三场。每次迎检前,都要组织专人加班加点补资料、整理档案,把文件、报表、照片按要求分类装订,摆得整整齐齐。可很多时候,督查组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眼,十几分钟就结束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督查还要追溯多年前的工作。益阳某县民政局,曾迎接过一次关于养老服务的专项督查,要求提供近五年的会议记录、资金使用凭证、服务台账。“有些资料是上几任领导任职时的,找起来要翻遍仓库,找不到就只能重新补做,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才弄完”,一位老员工回忆。

迎检的压力还来自“怕问责”。湖南对干部问责力度大,一旦督查中发现问题,不仅相关责任人要被批评,单位评优评先也会受影响。因此,基层单位对每一次督查都不敢怠慢。

每次督查后,不管问题大小,都要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清单、搜集印证资料、上报整改报告。有干部吐槽,“有时候上午刚检查完,下午就要求上报整改报告,中间根本没时间真正整改,只能在材料上做文章,编造整改痕迹”。

四、权责模糊:“属地管理”成筐,啥活都得接

“属地管理”“一岗双责”的要求,让湖南小县城的体制内干部,成了“万能选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只要在辖区内发生,都要负责。

湘南某县乡镇干部的工作群里,每天都会收到各种通知:安全生产检查、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疫苗接种、反诈宣传……“不管是哪个部门的事,最后都落到乡镇,理由都是‘属地管理’”。有干部调侃,“我们的责任范围比宇宙还大,啥都要管,啥都要担”。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工作超出了干部的专业能力。湘西某县市场监管局的干部,要负责检查辖区内企业的锅炉安全。可他们既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能靠肉眼观察。“查不出实质性问题,就只能在台账上挑毛病,比如记录不全、制度不完善,最后形成一堆问题清单,其实根本没解决实际隐患”。

权责不清还导致“推诿扯皮”与“瞎忙活”并存。有些本该由上级部门负责的事,被“属地管理”推给基层;而基层没有执法权、审批权,只能干着急。湘中某县环保站的干部,发现辖区内一家企业违规排污,却没有执法权制止,只能上报上级环保部门,可等上级部门介入,污染已经造成。“我们跑前跑后忙活半天,最后还得担责,因为‘属地管理’要求我们监管到位”。

这种“啥都要管、啥都管不好”的状态,让基层干部陷入无效忙碌,身心俱疲。

五、时间压缩:层层加码催进度,加班造假成无奈

“上级给10天,市里提前2天,到县里只剩3天”,这是湖南小县城体制内干部常遇到的情况。层层压缩时间,让基层只能靠加班加点赶进度,甚至不得不“造假”。

在湘潭某县统计局,干部们最怕的就是“临时要数”。有一次,下午下班前半小时,上级突然要求上报全县小微企业就业数据,还要求“务必下班前报送”。“这些数据要从乡镇、社区一层层统计上来,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一天,半小时根本不可能完成,最后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算上报”,一位工作人员说。

周五下班前、周末假期,更是“要数据、要资料”的高峰期。湘西某县扶贫办的干部,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周五下午,各种报表、总结就来了,要么要求当天晚上报,要么要求周一早上九点前报。乡镇和村里的工作人员都放假了,只能自己加班汇总,有些数据实在没法核实,就只能‘合理编造’”。

时间压缩不仅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还滋生了“形式主义造假”。湘北某县文旅广体局,曾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一周内完成全县文化场馆全覆盖检查。全县有几十个文化场馆,分布在各个乡镇,一周时间根本跑不完。最后,干部们只能选择性地去几个场馆,剩下的靠拍照PS、编造检查记录完成任务。“不是不想好好干,是时间根本不允许,只能用造假来应付”,干部们满是无奈。

六、内卷加剧:无意义内耗,忙得“不明不白”

湖南小县城的体制内,还存在一种“内卷式忙碌”——看似忙得热火朝天,实则是无意义的内耗,忙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在忙啥。

材料写作的“反复修改”就是典型。在株洲某县县委办,一位秘书曾为了一篇讲话稿,修改了9次。从内容到措辞,从结构到标点,每一次都按照不同领导的要求修改,最后领导却觉得“还是第一稿好”。“整整一周都在改这篇稿子,耽误了其他工作,最后等于白忙活”,他吐槽道。

工作创新的“半途而废”也很常见。湘南某县人社局想推出“线上社保办理”创新项目,团队开会讨论了好几次,制定了三个方案,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最后因为“担心技术不成熟”“怕出问题被问责”,项目被搁置。“忙活了一个多月,最后啥也没做成,精力都浪费在了无用功上”。

信访工作的“重复答复”更是让人崩溃。衡阳某县信访局的干部,经常遇到同一群众反映同一问题。明明已经多次答复、解释政策,可群众不满意,就会反复上访。每次上访,都要重新整理答复材料、完善档案,形成一套新的资料。“都是同样的内容,却要重复做无数次,这种忙碌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在消耗精力”。

破局思考:忙要忙在实处,别让“瞎忙”消耗基层活力

湖南小县城体制内的“忙”,有的是履职尽责的必然,比如服务群众、推进项目的忙碌,值得肯定和坚持;但更多的是形式主义、权责不清、内卷内耗带来的“瞎忙”,不仅消耗干部精力,还影响治理效能。

要破解这种困境,关键要抓住核心:

一是厘清权责边界。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范围,杜绝“属地管理”无限扩大,该上级负责的坚决不让基层兜底,该专业部门承担的不推给非专业人员,让干部“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瞎忙”。

二是优化督查考核。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合并同类项,避免重复检查;督查重点放在实际工作成效上,而不是“材料完美度”,让干部从“补资料”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干实事上。

三是合理分配时间。上级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基层实际,预留充足的落实时间,杜绝“层层加码、层层压缩”,让干部有时间、有条件把工作做细做实,而不是靠“造假”应付。

四是鼓励实干担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肯定;同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允许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小失误,避免“怕问责而不敢干”,减少无意义的内卷内耗。

基层是治理的“神经末梢”,湖南小县城的体制内干部,承载着服务群众、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责任。让他们从“瞎忙”中解脱出来,忙在实处、忙出成效,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活力,让治理效能惠及更多群众。毕竟,忙碌的价值不在于“忙”本身,而在于“忙有所获、忙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