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两船合并获证监会同意!披露并购重组进展的A股名单一览

两船合并获证监会同意!披露并购重组进展的A股名单一览

发布日期:2025-07-29 05:56    点击次数:88

中国证监会一纸批文,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正式获批!这场涉及4000亿资产、1300亿营收的“史诗级”并购,不仅是A股史上最大吸收合并案例,更让全球造船业格局迎来颠覆性变化。

政策松绑引爆重组浪潮

2025年5月中国证监会修订《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放宽限售期规则,直接催生了“两船合并”这样的标杆案例。

新规落地仅两个月,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就完成上交所审核与证监会注册,创下审批效率新纪录。

这波政策红利不仅让央企巨头加速整合,更点燃了A股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并购热情,股权转让、跨界转型案例层出不穷。

“两船合并”细节全拆解

中国船舶发布公告,将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完成后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相当于3个中国中车的体量。

合并前两家公司在全球造船市场占有率合计超20%,但业务高度重合,大连造船、武昌造船等优质资产分散在两个上市平台。

重组后所有船厂将统一调配,重点发展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高毛利订单占比预计从30%提升至50%。

市场反应冰火两重天

7月19日复牌首日,中国船舶股价微涨0.62%,中国重工涨0.86%,看似平淡的数字背后藏着机构暗战。

多家券商连夜发布研报,将中国船舶目标价上调至45元,认为其将垄断全球18万吨级以上油轮市场。

散户却在股吧吵翻天:“合并后管理效率能提升吗?”“会不会像南北车合并后暴跌?”

跨界转型案例更抓眼球

ST威尔掏出5.46亿现金收购紫江新材51%股权,这家做锂电池铝塑膜的公司,客户名单里躺着比亚迪、宁德时代。

交易完成后,连续三年亏损的ST威尔瞬间摘帽有望,公告当天直接三连板,游资席位疯狂扫货。

金浦钛业更狠,直接把钛白粉主业卖了,5.8亿置换南京利德东方橡胶资产,从化工跨到汽车零部件赛道。

产业升级暗流涌动

长鸿高科收购广西长科100%股权,获得生产透明ABS树脂的技术,这种材料能让汽车保险杠减重30%,正在替代传统塑料。

中化国际拿下南通星辰环氧树脂业务,这种材料是风电叶片核心原料,收购价超标的公司净资产3倍,溢价背后是风电装机潮的疯狂押注。

苏州规划跨界低空经济,花大价钱收购东进航科,获得无人机空域评估资质,准备在万亿级低空物流市场分一杯羹。

监管层释放明确信号

证监会在批复文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这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直接挂钩。

上交所同步优化审核规则,对符合国家战略的并购开通“绿色通道”,最快20天就能走完审核流程。

投行人士透露,现在申报重组材料必须说明“卡脖子技术突破计划”,单纯财务性并购基本过不了审。

股民操作指南

上纬新材8连板背后是股权转让概念炒作,但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追高需谨慎。

佳合科技30CM涨停因为涉及军工重组,但其母公司刚被曝出债务违约,利好消息真实性存疑。

建设工业连续两涨停源于收购军用无人机资产,但标的公司去年亏损2.3亿,属于典型的“故事型”重组。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全球前十大造船厂中,中国船舶合并后独占三席,韩国现代重工紧急宣布追加200亿美元投资应对。

国内中小船厂日子更难熬,浙江一家民营船企老板说:“现在接单全靠价格战,合并后大厂成本再降10%,我们只能关门。”

海事分析师指出,全球船队平均船龄超过20年,未来5年需要更换的船舶价值超1万亿美元,中国船舶已拿下其中35%订单。

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保险资金开始疯狂加仓重组概念股,某百亿私募基金经理透露:“我们测算过,优质资产注入能让上市公司估值提升50%以上。”

券商板块集体异动,因为重组交易需要大量配套融资,投行业务收入有望暴增。

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分化,造船用的钢板价格连续三周上涨,而航运用的燃料油期货却跌破了年内新低。

普通人如何抓住机会

二级市场:关注低市值、高负债的国企壳资源,这类公司最可能成为重组标的。

一级市场:参与国企混改基金,比如中船系旗下正在募集的50亿船舶产业基金。

职业选择:造船工程师、锂电池材料研发人员需求激增,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相关岗位薪资同比上涨25%。

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ST威尔收购的紫江新材,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10天,存在大额坏账风险。

金浦钛业转型橡胶制品,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新业务能否盈利还是未知数。

苏州规划收购的东进航科,核心专利集中在无人机安防领域,民用市场开拓难度极大。

重组背后的国家意志

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在2025年底前完成专业化整合,船舶、军工、新能源是重点领域。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47%,但高端船型仍被韩国压制,重组是破局关键。

环保压力倒逼产业升级,国际海事组织新规要求2030年前船舶碳排放减少40%,只有合并才能集中研发资源。

全球竞争对手在行动

韩国现代重工收购大宇造船后,正在研发氢燃料动力船,技术进度领先中国同行两年。

日本今治造船联合三菱重工,投资30亿美元建设智能船厂,用机器人替代70%人工。

欧洲航运巨头马士基悄悄布局造船业,计划投资50亿欧元在欧洲本土新建绿色船坞。

未来五年行业变局

中国船舶计划2027年前淘汰所有30万吨以下船坞,集中力量建造24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

海上风电安装船成新战场,中国船舶已接到挪威客户12艘订单,每艘造价超过10亿美元。

造船业智能化革命开启,中国重工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能让新船建造周期缩短30%。

普通人的切身影响

沿海居民要注意,中国船舶合并后可能调整航运路线,部分港口吞吐量将暴增。

物流企业迎来利好,更大更省油的船舶投入运营,海运成本有望下降15%。

造船工人面临转型,传统电焊工需求减少,但智能设备运维工程师缺口达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