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停火声此起彼伏,以军却扩攻?加沙城将面临什么

停火声此起彼伏,以军却扩攻?加沙城将面临什么

发布日期:2025-08-25 12:53    点击次数:68

先问一句:一边全世界喊着“停火”,一边有人把军靴系得更紧,这算不算把刹车当油门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国内反战声浪抬头的时候,仍推进扩大对加沙城的军事行动。这不是普通的“硬气”,而是把赌注压在了“再打一下就能了结”的逻辑上。可,打到什么时候算“了结”?人质怎么办?平民怎么办?国际社会又怎么接盘?

先把时间捋顺。周三(8月20日),以色列军方宣布召集6万名预备役,还把2万名现役预备役的服役期往后延。这一步,等于给未来几天的战事备好了“人手”。同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警告:以色列要接管加沙城,这决定“危险”,只会把双方人民拽进长期战争。他还提出要向加沙派国际稳定特派团,并推动下个月在纽约召开“两国方案”会议。到了周四(8月21日),以军开始给加沙北部的医疗人员和国际人道组织打电话,劝他们尽快撤离。一名未获授权公开发言的以色列官员透露,内塔尼亚胡预计会在当晚的安全内阁会议上正式批准行动——这意味着,针对加沙城的大规模攻势,可能数日内。地面上,以军称虽击毙多名哈马斯高层,但其残余正重组并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东部泽图恩、北部杰巴利耶难民营已开始小规模清剿,像是在为更大的动作“探路”。同一天,街头的声音也响起来:加沙和以色列境内爆发抗议。加沙城数百人蹚在瓦砾间,高举“拯救加沙”“停止战争,救救我们”,妇女儿童站在最前排;在特拉维夫,人质家属聚在广场,反对战争升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周四在日本举行的第九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期间再次呼吁:立即停火、释放所有人质,避免加沙城出现更大规模死亡与破坏。50多个国家组成的媒体自由联盟也发声明,呼吁以色列立刻允许独立外国媒体进入,并为在加沙工作的记者提供保护。

掰扯焦点:一方面是“安全”与“威胁”的军事实用主义,另一方面是“人道”与“秩序”的国际共识。以军说要“彻底清除威胁”,先在泽图恩、杰巴利耶清剿,随后再“放大招”。这套打法逻辑上没错:侦察、压制、扩张。但是现实是,战场不在荒郊野岭,而在百万级人口的城市。仅周四一天,加沙就有至少36人在空袭中丧生。希法医院证实,周三的空袭造成39人死亡;周四又有19名平民遇难,其中包括5名在领取援助的居民和8名在学校避难的流离失所者。德尔·巴拉赫市至少100顶安置帐篷被摧毁,浓烟直冲天,火势还蔓延到周边临时住所。你说这是“清剿”,平民看见的却是“天降横祸”。以色列军方没有对具体袭击做直接回应,但一贯指责哈马斯把军事设施藏在平民区。问题是,战术判断与道义后果在城市战里绑定得太紧——你打得到对方,必然也会碰到无辜。更糟的是,信息还不透明。媒体自由联盟的声明强调记者的作用:没有现场,公众就只能靠各方公关去拼图。战火里,真相跟避难所一样稀缺,越看不见,误判就越多,情绪越极端,冲突越难收场。

镜头往人这边拉。加沙城东部被迫撤离的碧珊·加扎勒说:“我们只想让战争停止,不想再迁移了!22个月了,死亡够多了,毁灭也够多了。”这句话不用配乐都能听见哭腔。当地非政府组织网络负责人阿姆贾德·阿尔-沙瓦补充:“我们已经失去了超过10%的居民,85%的建筑和基础设施被摧毁,文化和历史遗产几乎荡然无存。”数字冷冰冰,但听起来跟心口插刀差不多。换个场景,到特拉维夫。人质家属的诉求朴素到不能再朴素。达利亚·库斯尼尔说,她的姐夫伊坦·霍恩还被扣押,“已有42名人质被绑架后活活折磨致死,只因军事施压和停火协议一拖再拖!”巴尔·戈达德哭到说不出话:“别再牺牲人质了!别再牺牲士兵了!别再牺牲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人!别再牺牲我们的下一代!”这两端的人,语言不一样,痛感却是相通的:都在被时间和不确定撕扯。再回到德尔·巴拉赫。穆罕默德·卡洛特说:“我们被告知这是安全区……仅仅5分钟后,他们就轰炸了我们安置的营地。我们是平民,不是恐怖分子。我们的孩子做错了什么?”这句“安全区”,像块被烧穿的遮羞布,揭开是灰,盖上是烟。

再看更深一层。为什么在国际停火呼声最高的时候,战争反而要扩展?一是“窗口期”的错觉:认为对手还在重组、外部压力未到临界,赶紧“打一槌定音”。二是“威慑”叙事的惯性:不打,就等于纵容。问题在于,二十多个月下来,现实已经拿数据写在墙上——每一次“再打一轮”,人道灾难就往下沉一层,城市归零一点,仇恨累高一截。马克龙提到国际稳定特派团和“两国方案”会议,古特雷斯强调立刻停火与释放人质,这些听着像老生常谈,但在此刻反而是唯一能把“军事目标—人道后果—政治出路”三者接起来的线。没有停火,谈判桌上只有硬币的正反面:今天你赢一寸,明天我夺一尺;没有人质回家,一切“胜利”都像空酒瓶,响却没用。另外,媒体进入的重要性不是附属条款。战争不怕被看见后“丑”,只怕没人看见后“习惯”。当世界对战火的疼痛脱敏,才真正危险。

这事儿搁谁身上谁也憋屈。以色列社会担心安全,说“火箭弹还在天上飞”;加沙平民怕再迁一次家,说“我们已经搬无可搬”;人质家属看着日历翻页,捏着心说“别再拖了”。可如果“安全”的实现方式必然制造更多“非安全”,这逻辑就是个死扣。所谓“彻底清除威胁”,在城市战里往往是个移动的终点线——你跑,它也跟着往前挪。退一步讲,就算战术阶段性成功,谁来接管废墟上的秩序?没有可信的政治安排,枪声一停,真空就会吸回更多暴力。把“安全区”说出口,不如先把“安全感”落到地上:停火、放人、放行救援、开放采访,让信息、物资、人命都能有条路走。别把战争当成修路机,越修越烂。

收个尾,留两个问题给你:在“立即停火、释放人质”的底线上,怎样保证双方安全需求不被空话吞没?面对即将升级的军事行动,媒体能否被允许进入,让世界看见“真实的现场”,而不是“现场的想象”?你站在哪个答案上,决定你希望这个世界往哪走。